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多次的推迟了上班时间,因为有各项工作需要开展,所以远程办公这种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的权宜之计,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能采用传统的上班模式,没有企业愿意远程办公。
说到远程办公,此文注释一下:它主要是指多人在不同地点(非办公室),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满足公司经营目标的工作模式。其实远程办公早有先例,最早提出并实践远程办公模式的是美国的IBM公司(IBM公司也是有咨询业务的公司),应该来讲,咨询公司是远程办公的践行者,我们咨询从业人员对远程办公早已谙熟于心,我们远程办公地点诸如居家、候车大厅、机场、的士车上、客户端等等,因为这跟我们的工作性质有关系。可以说已经是办公的一种常态了。此次全社会将远程办公聚焦到镁光灯下,不断的上热搜和成为热议话题,大部分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行业、产业对此办公模式不感冒,只是因为疫情影响而被迫采用。
网上看过太多关于远程办公的文章,有的是调侃以博取关注,有的是给出建议(当然大部分的建议我们认为还没有直击本质)等等,故在此,我们通略咨询也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远程办公是否是个伪命题,以及如何提高远程办公效率。
第一、我们要说明的是,远程办公只是一种辅助的办公方式,也就是需要与传统办公方式相结合,至少在当今的中国营商环境来看确实如此。诸如很多跨国公司的办公室之间本来就分布得比较远,很多岗位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所以团队之间的跨地域远程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
第二、我们来谈一谈远程办公是否是伪命题。如上一段落所讲,远程办公只是一种辅助的办公方式,难以成为办公的全部,所以,我们谈远程办公时候,需要辩证看待,包括在咨询公司里面,也不能说完全的远程办公,只能说我们把远程办公做得比制造业好很多。我们的观点是:远程办公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公模式,而这种办公模式在目前的制造业来讲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我们认为此次疫情恰好给所有的企业都提供一个周期性的远程办公测试机会,这是个好事,特别是来自服务行业公司,完全可以在此阶段培养和适应该模式,甚至证明远程办公的效率不低于传统办公模式,甚至更优,那么可能会在疫情之后形成常态。
第三、我们来谈谈如何提高远程办公效率。在网上大多数文章谈到此点时,主要的核心内容包括:目标下达、远程早会安排工作、远程晚会检查工作、远程紧盯等等。这样的操作方法不是远程办公模式所倡导的,而是将传统办公模式的管理方法用到远程上而已(例如远程开早会),其背后主要是管理者对远程的员工不信任,而员工本身也不够自律,这样劳资双方就不断的博弈,老板因为没法监督而越发需要紧盯,员工因远程在家办公琐碎事宜影响而越发焦躁,双方都会疲于应付。
远程办公模式的精神按我们的理解,主要可以用这几个词来涵盖:目标、结果、自律、共享、同步和信任。要想让远程办公真正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通略从自身远程工作的经验总结观点:
以下是写给企业管理者的:
1、 远程办公模式所营造的文化(如守时、自律、结果导向等),其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需要远程办公才去建设文化,而是因为有了文化才能做好远程办公模式。如果一家公司本身就不注重文化建设,谈远程办公不切实际;
2、 如果一家企业实在没有沉淀什么文化(因为需要时间和精力),退而求其次要有严格、系统、高效的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也是一种方法;
3、 企业需要策划好哪些部门、岗位及工作可以适用远程办公模式;
4、 项目管理方式是远程办公模式优先选择,项目经理可以借用各种工具(OKR/MBO等)策划好一个项目安排,将目标与项目成员一起做分解,在成员制定计划达成方案时提供指导和帮忙;
5、 可以运用工具(胜任力模型等)评价项目成员的能力,确保能力满足要求,如果有偏差以策划培训方案满足;
6、 以结果为导向,以为结果是定性或定量的,所以很容易检视,至于成员如何完成,是否在家里准时上下班,是否有做与工作无关的工作,都不应过于计较和纠结;
以下是写给员工的:
7、 应有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建立个人价值观文化,将远程办公视作公司的正常办公;
8、 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衡量,善用PDCA工具自我管理,并且总是自律,令人放心;
9、 尽量与在公司上班时间保持一致,休息不要躺在床上,可以靠椅休息;
10、如果怕自己不自觉会一直看手机而影响工作效率,可以将手机放在远离自己3米以上的位置;
11、主动和公司链接,沟通、汇报和反馈;
12、 总是将焦点放在结果达成上,及时持续改进。
最后,希望以上的一些原创的看法和观点能够帮到你,远程办公虽然是一种辅助的办公模式,但是它也应运了这个时代而产生,它创造的价值无可比拟,希望企业能够拥抱远程办公,让它真正为企业服务。
泉州通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服务闽商企业的管理咨询机构,致力提供闽商企业快速规范化提升服务。旗下服务产品包含战略规划、股权激励、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精益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设计、企业内训等,并不断推出能够更好服务企业发展的新产品。
查看更多